日期:2025-08-30 10:27:26
融期策略
在 8 月 22 日召开的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教育局发布了两份文件——《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这意味着,从今年 9 月新学期起,杭州的孩子们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课程,每学年不少于十课时。
(图源|杭州教育发布)
在官方描绘的蓝图中,人工智能教育将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的“AI 成长路线图”。学生将在不同阶段逐步认识人工智能、掌握工具、理解原理、尝试实践,直到在高中阶段能够完成项目驱动的创新探索。杭州希望通过这一系统化设计,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校园日常。
01从一年级开始的 AI 课堂,杭州孩子如何一路成长?《纲要》对不同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了分层目标。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校园中的常见智能设备,了解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并养成遵守使用规范和注意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在具体任务情境中,使用 AI 工具获取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创作。到五六年级时,学生则需要通过应用场景分析,初步理解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模型的基本结构,并了解推理和暴力搜索等算法的基本原理。
进入初中,人工智能教育的重点转向实践体验。《纲要》提出,学生应能够亲历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模型推理的完整流程,体验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具备批判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习要求进一步提升。《纲要》强调,学生应当通过项目驱动实践,学习设计人工智能系统、开发智能体,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生活场景。
从小学的启蒙,到初中的实践,再到高中的创造融期策略,《纲要》勾勒出了一条人工智能教育的完整成长路径。相比以往停留在兴趣班或课后活动的零散尝试,这一次,人工智能教育被正式纳入课程表,面向所有学生展开系统化培养。
02十课时保障了普及,但深入学习仍是挑战根据《纲要》,每学年不少于十课时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安排,是推动全学段普及的重要保障。从覆盖面上看,这一举措能够确保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初步了解其应用和原理。这对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但从深度来看,“十课时”仍存在局限。以每学期约五课时计算,课程总量有限,更适合承担普及和启蒙的功能,而难以支撑系统化和深入的知识学习。
师资条件也是关键问题。《框架》围绕“意识与思维、知识与技能、育人与教学、研究与发展、伦理与安全”五个维度提出建设目标,并配套实施“未来教师培养行动”。这显示出当前教师队伍在人工智能素养方面仍需提升。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课程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实施形式上,《纲要》允许学校灵活安排,如通过主题项目周、跨学科整合和校本课程等方式完成课时要求。但如果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可能呈现碎片化,难以形成连续的学习体验。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上海、深圳等地已探索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或编程教育,但整体仍以普及为主。国际上,美国谷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十亿美元推动 AI 教育,覆盖大学与 K12,并注重职业证书和实践应用;日本自 2019 年起将编程教育纳入小学必修,并逐步扩展至 AI 和数据素养;韩国则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所有中小学生接受 AI 基础教育,并将 AI 素养列为核心能力。
“十课时”的安排体现了杭州在课程普及层面的探索意义,但从长远看仍难以满足系统化与深入化的要求。如何在普及基础上推动更高层次的发展,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03普及之外,人工智能教育需要系统支撑“十课时”课程让人工智能进入了课堂,但在时间有限、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它更多承担的是启蒙和普及的作用。若要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还需要更完整的支持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华领通智旗下的 AI 水手探索提供了实践案例。作为一高科技集团的核心品牌,AI 水手提出以“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的整体思路,并以“12345 解决方案”为顶层设计,推动教育全链条的系统升级。
这一建设思路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应回应不同主体的需求。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和兴趣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借助实验室和数字资源拓展学习边界,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监测;对教师而言,智能备课和批改系统能够有效减轻负担,数字化教研平台有助于促进专业成长;对家长而言,学情可视化和家庭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更科学地理解和支持孩子;在社会层面,AI 通识课程与资源共享则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
总体来看,这不仅是课程的补充,而是一种涵盖教学、育人和治理的系统性升级,推动学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
在具体应用层面,AI 水手数智教室 S900 面向中学,依托“331 实效教学法”实现课堂互动、作业批改和学情反馈的智能化;AI 水手学伴 S300 方案则聚焦高三学段,将知识学习、专题训练、模拟演练与总结归纳结合,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更精准的备考支持。
“十课时”课程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在应用与深入发展层面仍需更多支持。AI 水手的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支持和校本资源等方面提供了补充路径,为普及与深化之间的衔接创造了条件。这种衔接有助于人工智能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并积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杭州以“十课时”课程为切入口,为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提供了路径。但普及只是第一步,如何构建系统化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师队伍素养,并建立持续的资源支持机制,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实践表明,政策能够保障覆盖面,而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效则取决于更深层次的建设与探索。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普及与深化之间找到平衡,使学生不仅能够“接触人工智能”,更能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这将成为检验人工智能教育能否发挥长远价值的重要标准。
融期策略
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